當代西方教育哲學流派就歐美一些主要國家來說,教育哲學流派在發展過程中有興有衰。新教育運動和實用主義教育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,在英、法、德等國出現了新教育運動,向傳統的古典教育思想挑戰,提出了“新教育原則”。
西方教育主張廢除古典的傳統 課程體系,開設近代語、農藝、手工勞動等課程,并創辦各種類型的“新學校”,實行教育改革。與此同時美國出現了進步教育運動。杜威把他的實用主義哲學與進步教育思潮聯系起來,以主觀唯心主義的經驗論為基礎,把教育當作改造社會的方法,主張教育以兒童的活動為中心,提出教育即生活、學校即祉會、從做中學等。
實用主義教育適應了當時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,從19世紀末到20 世紀30年代得到廣泛的傳播。它在反對傳統教育中起過 積極作用,但它不重視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的教學,降低教師的主導作用,也造成了教學質量、學生知識水平下降 的后果,對生產和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非常不利。 文化要素學派和改造主義教育流派 在20世紀30年代實用主義教育由盛轉衰之時,又出現了文化要素學派,如要素主義、永恒主義、新托馬斯主義等。測功機要素主義認為,人類文化遺產里有所謂永恒不變的共同要素,主張把“文化的共同要素”作為課程的核心,強調系統學習和智力發展,重視天才教育,主張教師中心,這一學派的地位一度在美國占優勢。 |